第71章 只对猪有兴趣-《我真不是什么渣男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轧钢厂运输队在仓库对面起了个休息用的棚子。
    占地面积不大,也就起个挡风挡雨,临时歇脚的作用。
    老是在车里坐着等,气闷不说,也容易无聊。
    大家一起聚在这个棚子里,可以聊的内容那就多了。
    张家长、李家短,王家的老婆偷人,郑家老公公扒灰。
    几句闲篇一扯,时间过去的贼快。
    这天,林放来到车队,先去仓库看了一眼,
    他见暂时还没轮到他们那辆车,掉头就去了休息棚。
    一到休息棚,林放就听有人说起了石城的大发现,他就听了个尾巴。
    “我能骗你们?这事儿都上报纸了都!”
    林放在休息棚里散了一圈烟,问道:“魏哥,聊什么呢,怎么就上报纸了?”
    “嗐!”
    魏大宝接过烟,划根火柴把烟点上,深吸了一口,
    他这才说道:“石城那边,发现了一个藏粮洞!好家伙,那粮食堆积如山!
    上好的大米、成堆的红薯,把山洞塞了个满满当当,听说得有几百万斤呢!
    真羡慕啊,要是发现藏粮洞的是我该有多好!”
    ‘几百万斤?没那么多吧?’
    林放记得,自己一共放了差不多两万斤大米,剩下的全是红薯,
    红薯比较多,他记不清有多少,把藏宝洞差不多堆满了倒是真的。
    两万斤大米真的不多,占地容积也就13个立方左右,勉强也就堆满半个房间。
    老虎一家发现的藏宝洞,面积得有100多个平方,容积足足600多立方,
    两万斤大米堆在里面真的不算什么,倒是红薯那是真的多。
    红薯占地面积广,别看把藏宝洞剩下的空间全给占了,
    林放估摸着,顶多也就十万来斤,最多二十万斤,说是几百万斤太夸张了。
    有听过这一段的,催促道:“大宝,说过的东西就别扯了,后来呢?
    说说后来怎么样了!那么一大批粮食,都去哪儿了?”
    “能去哪儿?”
    魏大宝翻了翻白眼,道:“发现藏粮洞的就是民兵,当时就给戒严了,
    后面直接上报,石城当地部队开了十几辆卡车去拉,粮食全给运走了!
    报纸上说,这批粮食要上缴统筹,不过会给石城当地留下一半。
    说起来,石城也是走运,他们当地起码好几个月的定量能足额发放了!”
    林放听的微微点头,益发觉得自己决定没有做错。
    如果他当时不是惊动了民兵驻点,而是惊动某户人家,那情况可就不好说了。
    人性,很难禁得起考验。
    按照这个被证明正确了的思路,林放以后再去别的地方,
    完全可以多找几个土匪的藏宝洞,来个偷天换日,把宝贝拿走,堆上粮食,
    下山后再去吸引驻点民兵,让他们去善后。
    林放得宝,民兵立功,群众得粮,线索干净。
    一箭四雕,简直完美。
    趁着现在通信不发达,这种事林放还能多做个几次,
    等到以后经济复苏,想做也做不成了。
    棚子里的其他人,听了魏大宝这样一番话,也是忍不住连连感叹。
    都道石城运气太好了些,下面几个月的日子,怕是比四九城都过的要上一些。
    有人想起林放前几天去石城送过货,便问道:“林师傅,
    几天前你跟王长贵好像去过一趟石城,知不知道这回事儿?”
    林放摇头道:“我和王哥赶到石城天色已经不早了,卸了货吃了东西天都黑透了,
    没敢开夜车,就找了个招待所住下。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就往回赶,还真没那时间!”
    “可惜了了……”
    “报纸上的消息到底不够详细,要是林师傅能打听打听,那就好了!”
    工友们感叹了一番,新鲜劲一过,又开始聊起了男人都爱的话题。
    ‘报纸?’
    林放对这些东西没兴趣,工友们yy的女神刘岚早就把他拿下了,
    他不好阻止,更不能跟他们聊一些具体的东西,
    反倒是魏大宝提了几次的报纸,让林放生出了兴趣。
    他又递了根烟过去,问道:“魏哥,你在哪儿看的报纸?叫什么名儿啊?”
    “怎么?认识字儿?”
    魏大宝瞥了林放一眼,啧了一声,道:“别说,小林师傅,就你这文绉绉的长相,
    看起来就真像是个书生,没准儿你还真认字儿!得,告诉你吧……
    工会办公室楼下有个报栏,每天都会张贴最新的《工人日报》和《参政消息》。
    我上工之前,就爱去那跟前凑凑,瞅瞅有啥新鲜玩意儿。”
    ‘《参政消息》?怕是《参考消息》吧!’
    放在以前,林放肯定是要拆穿魏大宝的,倒不是为了纠正他的错误认识,
    纯粹就是想看人出糗,也就图一乐呵。
    不过林放到底没有拆穿他,这年月,认识字儿就已经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,
    会看报纸,那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稀罕事儿。
    真要这会儿拆穿魏大宝,平白得罪人不说,弄不好还得结仇。
    就像院里的二大爷,别人说他初小毕业他都不乐意,非得强调是高小。
    别人调笑两句,他还得跟人置气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    建国初期,小学仍然是分两个阶段的,沿袭的是过往的旧制。
    第(1/3)页